不論你是剛接觸音響的人,或者已經是擁有好幾台設備的的資深玩家,應該多少都聽過 Hi-Fi這個詞,也大概知道 Hi-Fi 源自英文 High Fidelity,中文通常翻譯成「高保真」。所謂的 Hi-Fi ,簡單來說就是追求人耳從播放設備聽到的音樂和親耳聆聽的感受一樣。但是你知道 Hi-Fi 的起源與歷史嗎?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介紹 Hi-Fi 的起源,讓不瞭解 Hi-Fi 的人可以更清楚的知道 Hi-Fi 精神與意義,以及為什麼 DUET 是具有 Hi-Fi 精神的一體式音響。
Hi-Fi 始於對古典音樂重現的堅持
1920年代 Bell 實驗室開始一系列聲音技術實驗,當時還是使用電話線透過光學錄音的方式,嘗試錄製費城交響樂團的表演。1930年代,業餘小提琴家 Avergy Fisher 開始改良收音機的發聲的品質,試圖讓收音機的品質可以聽起來像交響樂團現場演奏。
1940 年代:二戰後聲學與製造技術飛躍
二戰後德國的 Reel to reel 盤帶錄音技術(或稱捲軸到捲軸錄音),讓當時的知名歌手、音樂家可以錄製音質更好的作品。儘管 Reel to reel 已經可以錄製出相對音質較好的作品。但在當時盤帶並不便宜。唱盤(LP)的市場則剛好迎來了33轉速技術誕生,降低唱盤的表面噪音、改善等比曲線等進步,讓古典音樂愛好者大力擁抱唱盤市場。至今唱盤的類比錄製聲音仍然在很多人心目中最真實溫暖的音訊來源。這段期間擴大機以及揚聲器的技術也有大幅進步,例如 Edgar Villchur 與 Henry Kloss 的相當著名的氣墊懸邊設計。
(Henry Kloss 也是 Tivoli 音響的創辦人之一,最著名的 Model One 藍牙收音機從 2000 年亮相到現在還是非常受到歡迎的經典商品)
1950年代:Hi-Fi 的黃金年代
1950年代開始有音響設備或者錄音廠商以 Hi-Fi 一詞做為賣點,強調自家的技術或設備可以做到「高保真」的音質表現。確實也有不少消費者發現,比起在當時被認為是「標準」的 AM 收音機以及 78 轉速唱盤,部分廠商所展現的錄音技術的確讓音質有明顯進步。例如 RCA 公司的 New Orthphonics 以及 London 的 FFRR。1950年代末期,Westrex 單槽立體聲唱片的開發掀起了下一波音響浪潮,立體聲的概念漸漸取代了Hi-Fi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發燒友喜歡自行購買一套音響系統所需的單件設備,如前級擴大機、後級擴大、揚聲器等。
也因為 Hi-Fi 的精神與熱度並未隨著立體聲的出現而消失,Hi-Fi 一詞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唱盤」以及「留聲機」這兩個詞,一直延續至今。
1970 年代:一體式音響的雛形誕生
將唱盤、AM/FM、錄音帶播放器、前級擴大機與後級擴大機集於一身的一體式音響在1970年代開始流行,讓「非發燒友」等一般音樂愛好者,不必選擇和組裝單個組件,也不必熟悉阻抗和額定功率也能獲得好音質。
如今的 Hi-Fi 到底意味著什麼?
Gear Patrol 訪問了七位音響業界的重量級人物,以下擷取部分他們對當今 Hi-Fi 的想法與觀點。
為什麼 DUET 系列是具有 Hi-Fi 精神的一體式音響
綜觀 Hi-Fi 的歷史,我們可以簡單歸納出兩項 Hi-Fi 的要件:
Hi-Fi 追求身歷其境的原音重現、最小的失真以及最高的還原度
發燒友多數傾向購買單件式設備,以便未來升級或維修單件設備,持續追求更好的音質
在規格方面,DUET 的中高音單體取字丹麥大廠 ,獨家雙環形輻射振膜(Dual ring radiator diaphragm)與中心導波錐(Waveguide center plug),大部分只用在要價 30 幾萬的落地 Hi-Fi 喇叭。
在還原真實音場效果上,DUET MK3 系列是市面上極少數具有 2.1 聲道設計的一體式音響,比市面上多數單顆音箱的一體式音響音響,DUET MK3有更好的聲音分離度與音質表現,避免單一一箱內 將所有單體與電子元件塞入,而無法呈現絕佳的 360度音場與真實立體聲效果。
現代人的居住空間越來越小,傳統的單件式音響設備固然徹底實踐 Hi-Fi 精神,卻不符多數人的實際生活情境,如果因為受到空間而完全放棄對立體聲、音場以及音質的追求相當可惜。DUET MK3的誕生,正是要解決這樣的困境。
點此看 DUET MK3 的試聽據點,無負擔的平價 Hi-Fi 音響,你值得擁有。